說好的侯硐,實在差一點就變調了。
好在最後還是順利進行,當天也真是夠猛。
討論著當天的行程,討論到一半就突然決定去看日出(起初還說殺到花蓮去看),好在我們懸崖勒馬,停住了這荒唐的想法。
改到大同山上去觀看日出,這是我第一次去,除了開車走一段山路之外,還得步行到較適合觀賞日出的涼亭。
這一小段路讓整夜沒睡的我,走起來舉步維艱。
天氣陰涼、天空佈滿雲霧,陽光依稀從雲層後方透點光,原本很是失望的我們,還以為白跑了一趟。
好在日頭漸漸闖過雲彩築建的城,露出了身影。
但可惜的是雲霧還是很濃厚,這時的我拍得並不是很開心,很沮喪自己的無力。
如果我的技術再好一點,就不會常常出現像今天這般的無力感。加油。我要努力學好攝影。
約好了九點會合前往侯硐,看完了日出才六點多,利用點時間拍攝山上的生態。
話說是生態記錄,但我可是什麼都認不出來,這鳥好像是白頭翁吧!!(不對的話請指正。)
夫妻本是同林鳥,大難來時各自飛。這是我給各執一樹梢,站在枝頭的兩隻小鳥的評語。
九點集合後,我們沿著國道一號轉62快速道路,再從瑞芳一路到侯硐。這條路感覺還算蠻順的,即使是假日都不算車多。
猴硐到了,貓出沒請小心。
我們在侯硐車站前取影,也順便吃了我當天第三頓早餐。
氣溫大概到了36度以上了吧,而且我們是10點左右,正屆臨中午時刻,好熱阿。
分享一下猴硐當地美景,除了貓村是近年來吸引遊客最盛的主因之外,侯硐當地也是早期的礦產地之一,台灣煤炭最大的產地。
像九份一樣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產業榮景,如今只留下許多的歷史古蹟以及工業遺跡埋名在群山之中。
而「猴硐」地名的由來,是因附近有一個山洞棲息一大群猿猴,鄉人就將此地稱之為「猴硐」。民國51年政府以地名不雅改名為「侯硐」,後因當地學者鼓吹恢復原名,才留下了有兩種名稱的侯硐(猴硐)車站。車站對面就是侯硐博物館,但我們當天並未進入。
過了天橋,上了階梯,眼前的舊式古厝就是貓村了。
所以再來就是一連串的貓大爺照,分享給大家看(其實並不是拍得很好,當天被同行的友人取笑到不行,所以分享給大家笑笑。)
當天氣溫實在太高,這些貓兒都顯得慵懶,活動力極低。
是沒錯,連我都懶得在太陽底下裡活動了,更何況這些批著皮毛的恆溫動物呢!
也許是我的八字與貓不合吧,當天這些貓雖然不抗拒我的鏡頭,卻也不太配合我。即便我如何地逗弄他們,仍然得不到她們的歡心。
貓村的寂靜,與人來人往的攝影愛好者們顯著格格不入。也許心中懷著靜不下來的情緒,被這些貓兒給感測到,他們才會拒於千里之外吧!
放上當天意料之外的照片,多餘的留白造就了這一張可以好好發揮的好照片。
最後驅車離開侯硐,到了金瓜石的祈堂老街,老街上的真心咖啡店這次是第二次到訪了。
冰涼甜死人的奶茶配上香酥的鬆餅,大夥開心地談天消磨時間。
快瞇起眼睛的我,疲累度也到達了臨界點,彷彿只要一闔眼,就可以睡得很安心。
很開心今日的旅程,也不知道這到底算不算遊記,總之,就這樣。
期待下次來的時候,我是帶著另外的驚喜過來。